文/羊城晚報記者 趙晨 實習生 李霄
  網絡紅人、中國網絡傳播學會理事杜紅超近日在朋友圈中呼籲,不要使用粗鄙網絡語!進而對其下了“重判”:粗鄙網詞是無素質者的武器。這一發聲霎時引發熱議。恰好近日也有街坊向記者訴苦:女兒總在微信上用“天書”網絡語與自己交流,實在太難理解了!身邊的你,對此怎麼看?
  記者就此進行了微調查——不少廣州市民尤其是學生對網絡用語“情有獨鐘”,而受訪的初中老師則對學生頻繁使用粗鄙的網絡語表示頭疼,更有文學院教授提倡多學習古代詩文,以提升個人修養、攔截粗鄙詞彙的流行。
  60後:聽得我一頭霧水!
  90後:感覺自己萌萌噠!
  家住天河區的李先生年近50,他表示自己雖然也用微信,但有時跟女兒交流卻不懂女兒在說什麼,常常覺得莫名其妙。“有一次在旅游期間給女兒發去一張照片,女兒回覆一句‘老爸你西褲配涼鞋也是醉了’。雖然我大概能猜到她在說我的搭配很奇怪,但就是不明白她為什麼要說‘醉了’”?
  有同樣困擾的還有住在越秀區的鐘女士。鐘女士的兒子剛上初二,一次檢查兒子作文時,鐘女士發現了一個從未見過的詞——“喜大普奔”,喊來兒子一問,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個網絡流行語。兒子解釋道:“這個詞是喜聞樂見、大快人心、普天同慶、奔走相告的縮略表達。”此解釋令鐘女士感到難以理解。鐘女士還說,“有時兒子的同學來家裡玩,聽他們說話,我真是很多都聽不懂,什麼‘秒懂’啊、‘給跪了’啊,還有很多我都記不得,還是後來問了兒子才知道是什麼意思。”
  聽聞家長們的困惑,年輕一代卻不以為然。華南師範大學徐同學對流行網絡用語則有不同看法:“比如我和同學聊天的時候說一句‘感覺自己萌萌噠’,會使談話更加活潑。網絡語確實是滿足了網絡時代交流的需求。”
  不過,大行其道的網絡用語也為使用者帶來困惑。今年24歲的小楊在國企工作,他平日常登陸各大論壇刷帖,在微博也是流連忘返。前日,當領導交代其寫一份材料時,小楊足足憋了5小時才完成任務。“腦海中蹦出來的都是些網絡用語,我已經找不到其他‘正經’詞來表達了。”因此,小楊下定決心減少上網時間,多看書以改變語言貧瘠現狀。
  反方:粗鄙網語令人反感
  正方:詼諧親切功不可沒
  9月8日,杜紅超在網上發聲稱:“從sb到草泥馬,從苦逼到逼格,從屌絲到屌炸天,以發明和傳播這類新網絡語言,來彰顯個性者,敢在自己家庭的女性中大量使用嗎?尊重別人,尊重自己,咱不在微信中使用這樣的粗鄙或亞粗鄙詞彙好嗎?”
  早前,著名導演馮小剛也曾在微博炮轟粗鄙網絡用語“屌絲”。而《中國青年報》曾在相關報道中提到,許多網絡語言是經過巧妙偽裝的粗話、髒話,青少年使用不利於他們健康發展。比如“你妹”這個詞,朋友間用大多是開玩笑、無惡意,但這個語言本身的攻擊性依然存在。
  記者採訪廣州市民發現,年輕一代對於“粗鄙”網絡用語的態度更為開放。華南師範大學大三學生小何認為,語言是因語境而變化的,“比如‘你媽的電話’就可以有兩種解讀,是否帶有貶義得聽這人說話的語氣” 。
  在小何看來,自己在使用網絡語言,例如“你妹”時,並沒有任何惡意,相反,正是網絡語言將現實的粗鄙話語“美化”,變得詼諧。小何認為網絡上所謂“粗鄙的語言”的出現並不因為網絡,“之前網絡語言凈化時,在網上打出某些詞會被自動和諧掉,為此,網民選擇換個同音字,比如‘你媽’和‘尼瑪’,‘叼’和‘丟’,如此反而降低了攻擊性。”小何希望,大V們不要一味抵制,而應“往好的方向引導”。
  徐同學則認為,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可能選擇一些途徑來發泄自己的情緒,而語言也是發泄情緒的一種方式。此外,徐同學並不會時刻將網絡用語掛在嘴邊。“很多所謂‘粗鄙’網絡用語在長輩面前用起來肯定會顯得不莊重,但在年輕人之間則會拉近大家的距離感”。
  聆聽
  老師的聲音
  ■廣東省實驗中學初中語文老師 劉佳
  禁止學生過量使用網絡詞彙
  劉佳是廣東省實驗中學的一名初中語文老師,他表示,自己的學生平時在微信、QQ等社交媒體上也會發不少網絡語言。“有時候我在QQ群上看到他們發的,有一些用語確實是很有趣的、很逗樂的,當然也會看到一些不文明或者粗鄙的網絡語。通常我都會提醒他們不要這麼講,但總有些時候打開QQ或者微信群一看,整個頁面都是讓人看不下去的粗俗的網絡用語……” “我們一般會禁止學生在寫作中過度使用網絡詞彙,但也會允許少量地引用一些正面、文明的網絡用語。”劉佳老師表示,網絡語言的出現具有其合理性,沒有必要刻意地去強調一定要抵制使用那些粗鄙的網絡用語,過度地向學生灌輸這些反而會起到負面的影響。另一方面,因為他們是初中生,對於網絡語言的辨別能力還沒有那麼強,所以家庭、學校的正確引導十分重要。
  ■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王益鳴
  多學古文攔截粗鄙網詞流行
  “有些網絡語言確實很生動,能夠體現這個時代的變化,但也有一些網絡語言,看了讓人一頭霧水,完全不知道它是什麼意思,只能連蒙帶猜。”談及網絡語言,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的王益鳴教授笑著說。
  王教授認為,網絡環境的過於自由導致了很多粗鄙的網絡詞彙泛濫,對網絡語言的規範十分必要,但實操可能性很低。“語言中有粗鄙詞彙的現象一直存在,也很難消除”。
  但王教授也表示,單純“呼籲”抵制粗鄙網絡用語並不見得有效,因為說話方式本就與個人修養、價值觀有關。“當一個人具備一定的思想境界或者道德約束時,他才能夠避免講粗鄙話、髒話”。
  “現在很多網絡詞彙,大家都知道它具有貶義,但仍然有很多人在網絡的環境下去用它,這其實是因為人們缺少古人的一種‘慎獨’的精神——別人不註意,便不能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。”王教授表示自己十分推崇習總書記所提倡的“多學古代經典詩文”,他說:“現在流傳下來的古代詩文都是當時的精華,尤其詩歌是漢語最美的表達,讀這些經典是最有必要的,也能提升個人修養的。”
  此外,王教授還建議,大家在保證基本的信息需求之後,應儘量減少沉浸網上,“網上很多東西是由一些才能十分平庸的人創作的,內容也很粗糙,過多地接觸只會讓自己的思想境界也變得平庸”。編輯:何平  (原標題:網絡紅人杜紅超炮轟粗鄙網語引發熱議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s37iseob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